《悲情城市》的侯孝賢,很多人是這麼稱呼侯孝賢的。單純是基於好奇侯孝賢到底有什麼特別之處,讓這麼多人喜歡他的電影,因此我選了《兒子的大玩偶》、風櫃來的人》、《童年往事》,這三部電影,來看這位台灣著名電影導演--侯孝賢。

 

    侯孝賢,眾所皆知的是一位擅常運用長鏡頭、深焦鏡頭拍攝的導演。在這三部片中,長鏡頭的運用,更是發揮的淋淋盡致,還有他喜歡把鏡頭定格在一個畫面,讓人物在這個固定鏡頭中互動,或者是讓人物從遠方不斷地靠近或遠離,也是一個共通特色,另外,值得一提的是這三部片都有探討到父親與兒子之間的情結、情感。

 

在《兒子的大玩偶》中,父親必須畫上小丑妝兒子才認得他,道盡了人與人之間的那種疏離感與無奈,特別是對至親的兒子,還要藉著一層偽裝才認得這是爸爸,最後一幕的鏡頭,給人一種極淺極淡的感覺,相當的稀鬆平常,可是卻能夠讓觀眾去感受到身為一個父親,在面對這樣的場面時那種極其無奈,以及仍是寵溺自己兒子的心情。而風櫃來的人》,則是藉由今昔交錯來呈現父與子之間的情感,藉著旁人的一句:「只要是和他爸爸的事他都記得」來呈現出兒子對於父親的仰慕、敬重,還用一些黑白鏡頭,讓我們去看到主角被父母關心的童年時光。《童年往事》與前面兩部不同之處在於,是在父親死後才帶出父子之間的情結,導演巧妙的透過「爸爸的自傳」,使所有孩子終於明白父親對他們的關愛之情。

 

    而使我印象深刻的是:竹椅,特別的是,竹椅都是父親座的,當父親死後,剩下的竹椅還是會一直擺在哪裡,給人一種好像父親不曾離開過,感覺它是一種連結生與死的物品,也是讓我們去思考生死議題,以及面對親人之死。或許是因為我選的這三部片,拍攝年代相近,其中有許多重複的議題、意象或場景,例如:少年打架鬧事、男女對結婚的想法、姊弟、黑與白、火車鐵路、圓桌吃飯、三合院的大門、大樹或椰子樹……等,呈現出導演要表達的想法理念,而我則是很喜歡圓桌吃飯的場景,不管是家人之間或朋友之間,導演都會定格畫面,讓觀眾去看一群圍著桌子吃飯的人,好像離他們很遠,好像他們在吃飯所談的事一點都不重要,儘管這些對話會是爭執的開始,但藉著這一段距離,隔開了個體觀眾與一群人之間,又好像本來事實也是如此,一個家庭的大事,在其他陌生人眼裡本來就是不值一提的小事,因為與自身無關,一個鏡頭,帶出了人與他人間的漠然。

 

    令人不得不佩服,侯孝賢的場面調度能力,電影中有不少是要演員奔跑的畫面,一鏡到底,讓我們不自覺的眼光就跟著他的腳步,像自己也再跑一樣,那畫面是相當平順沒有障礙的,在《童年往事》裡用了不少水平移動的方式,也同樣達到這樣的效果。《童年往事》的人物穿著以黑色和白色為主,也相當引人注意,不僅僅表現那時的年代背景,也讓我們去明白知道這是在童年,更加進一步去憶起屬於自己的童年往事。

 

    在音效方面,我特別喜歡《風櫃來的人》當中,古典音樂的運用部分,在那樣優美、高雅的古典音樂底下,是一幕又一幕的日常生活瑣事,音樂強烈與畫面形成對比,但在情感的鋪成上又不會覺得有所衝突,反而刺激觀眾去想,這樣的音樂有怎樣的意義,一部好的電影就是要帶給觀眾有所思考與啟發,而非笑笑而已。另外,《童年往事》的音樂,在清新溫柔的風格中,似帶著一點訴說故事的語調,一種請聽我娓娓道來之感,充分表現出自傳性電影的味道。

   

    《電影論壇論兩岸三地電影》中說道:侯孝賢學派的最大特色是簡約主義故事簡單、人物簡單、氣氛疏離、節奏緩慢。」從這三部電影中,我確實看到這樣的風格,慢慢的節奏,呈現一種好像故事就是發生在身邊之感,好像是在說自己周圍的事,透過這些小人物,看見不同人生中的種種人生觀,沒有對與錯,市井小民的生活就是如此,兒子的大玩偶》中更是可見社會上小人物的悲哀,侯孝賢用遠一點、冷一點的鏡頭去呈現這些故事。

 

    沒有大場面的場景;沒有華麗的鏡頭特效;沒有過度的剪接,看完侯孝賢的電影就是給我這樣子的感覺,以簡約的風格,要拍出的是市井小民的故事,沒有轟轟烈烈的愛情;沒有生死與共的動人友情,有的是淺淺淡淡的暗戀,平凡夫妻間的爭吵;有的是吵吵鬧鬧,又互相諒解的友情,這是電影中讓我們看見的真實,電影與現實生活相同,呈現明顯的寫實風格,引起觀眾對於電影情節的共鳴,也能夠輕易地展現出欲訴求的想法,我認為這就是侯孝賢在台灣電影上地位可以如此穩固的原因。

 

    我只看過侯孝賢的這三部電影,而且都是相當早期的電影,從中我感受到一個導演他的形式與風格,是會有所連貫的,依照作者論來看,本就會是如此,也許正是因為風格剛好是簡約、寫實……等,不容易給人厭膩感,也不會覺得看一部和看十部是一樣的,因為就算意象有所重複,導演也會藉著劇情的發展讓整體不會有高度同質性,就是每一部電影的個體性是強烈的,各自有鮮明的主題,互不衝突。例如:風櫃來的人》、《童年往事》同樣有青少年議題的探討,而處理的方式就大不相同,《風櫃來的人》是主角自身成長的歷程,他有挫折、困難要自己去面對與解決,《童年往事》中一樣也是主角要去自我成長,但有家人的協助、關係的部分比較多一些。縱使故事簡單,沒有什麼撲朔迷離的劇情,也沒有灑狗血的企圖,看完侯孝賢的這三部電影,還是給人一種感動,那種感動,是因為電影裡傳達出的淡淡憂傷與無奈,會讓你有所啟發。

 

    若要說侯孝賢電影有什麼缺點的話,我認為也就是出在議題探討這個部分,雖然前面我提過一部電影就是要讓人會去思考沒錯,但我還是認為一部電影要放入探討的議題不要過多,而侯孝賢的這三部片就有這樣的感覺,似乎什麼都要講到,把許多元素都融入電影,生死議題、家庭成員間的情結、朋友關係、愛情得失、對底層人民的關懷、自我與群體、大都市與小鄉下、良善與欺騙……等,或許是因為這樣多元的議題,才能有傑出的作品,但我認為可以減少一些,然後針對幾個重要議題作深談。

 

    總體來說,侯孝賢的電影還是相當有意義的,藉著平凡的故事,看到導演的悲憫情懷以及對自己的反思,不只是電影中的主角成長了,連同看電影的我們也會有所改變。

arrow
arrow

    史奴比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